【青山有幸埋忠骨全诗】“青山有幸埋忠骨”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一则典故。这句诗原本并非一首完整的诗,而是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死后被安葬于风景优美的山岭之中,表达对忠义之士的敬仰与哀思。后人常将此句作为题目的开头,引申出对历史人物、忠烈精神的追忆与颂扬。
以下是对“青山有幸埋忠骨全诗”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青山有幸埋忠骨”这句话源于古代文人对忠义之士的赞美,意指青山有幸能够安葬忠臣烈士,象征着他们虽死犹荣,其精神永垂不朽。虽然原句并非一首完整的诗,但后人常以此为题创作诗词,表达对忠诚、牺牲精神的敬仰。
该句常与“白铁无辜铸佞臣”连用,形成对仗,表达了对忠良与奸佞的鲜明对比。前者是英雄的归宿,后者则是奸臣的下场,寓意深刻。
二、相关资料汇总(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原为典故引用,非完整诗歌 |
字面意思 | 青山有幸,能够埋葬忠义之士 |
引申含义 | 表达对忠臣烈士的敬仰,认为他们的英灵得以安息于美景之中 |
常见搭配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常用于评价历史人物) |
作者背景 | 袁枚(1716-1798),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主张性灵说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纪念英雄、悼念忠烈、评论历史人物等场合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精神的推崇和对奸佞行为的批判 |
三、结语
“青山有幸埋忠骨”虽非一首完整的诗,但因其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句子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忠义之士的崇敬,也寄托了人们对正义与忠诚的永恒追求。在现代,这句话依然被广泛引用,用于缅怀先烈、弘扬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