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犯而不校”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虽然原意并非直接出自此句,但后世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面对他人的冒犯或挑衅时,不加计较、不与之争辩的态度。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宽容、忍让的精神,体现了儒家提倡的“君子有容人之量”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犯而不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处事智慧,即面对冲突时选择冷静应对,而非针锋相对。
成语“犯而不校”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犯而不校 |
拼音 | fàn ér bù jiào |
出处 | 原文见《论语·泰伯》,后世广泛使用 |
释义 | 面对他人的冒犯或挑衅,不加计较、不与争辩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宽厚、忍让、不斤斤计较的性格 |
近义词 | 宽宏大量、忍辱负重、不计前嫌 |
反义词 | 以牙还牙、得理不让人、寸步不让 |
例句 | 他对同事的讽刺从不计较,真是个犯而不校的人。 |
现代意义 | 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包容与智慧,避免无谓争执 |
总之,“犯而不校”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保持冷静与宽容,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