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袂而起的基础解释】“投袂而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士会平秦晋之盟……赵盾曰:‘投袂而起。’”原意是指甩下衣袖,迅速起身,形容人因情绪激动或受到触动而立即行动。该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果断、迅速、义无反顾的反应。
在现代语境中,“投袂而起”多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不公、正义之事时,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是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体现。
“投袂而起”源自古代文献,原指快速起身的动作,后引申为对正义、责任的迅速响应。其核心含义是强调人的果断与行动力,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责任。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投袂而起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原意 | 甩下衣袖,迅速起身 |
引申义 | 面对不公或责任时,迅速采取行动,表现果断与责任感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有担当、敢作为、行动力强 |
文化内涵 | 强调道德勇气与实际行动 |
使用场景 | 描述个人或群体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正义感或使命感 |
近义词 | 当机立断、奋起直追、挺身而出 |
反义词 |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坐视不管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投袂而起”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具备迅速反应的能力和坚定的行动力,而非消极等待或退缩。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