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相呼应的意思是什么】“遥相呼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两地或两人之间虽相隔遥远,但彼此在行动、言论或情感上相互支持、响应。这个成语多用于文学、政治、社会现象等场景中,强调一种默契、共鸣或协同效应。
一、
“遥相呼应”原意是远距离的相互应和,引申为不同地方或人之间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在思想、行为或目标上达成一致或相互配合。它常用来形容国家之间的外交互动、文化上的共鸣、历史事件中的关联性,以及现代社会中跨地域的合作与联系。
该成语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体现出一种超越空间限制的联系和协作精神。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遥相呼应 |
拼音 | yáo xiāng hū yìng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其言若此,天下之人,皆能闻之,遥相呼应。” |
基本含义 | 远距离的相互应和;比喻不同地方或人之间虽不直接接触,但有默契或配合。 |
引申义 | 表示思想、行为或目标上的协调一致,常用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新闻报道、评论分析、历史研究等。 |
近义词 | 相互呼应、遥遥相应、遥相唱和 |
反义词 | 背道而驰、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
例句 | 两国虽相隔万里,但政策上却遥相呼应,形成合力。 |
三、延伸理解
“遥相呼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体现。在古代,人们通过书信、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虽然距离遥远,但依然能够保持沟通与合作。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遥相呼应”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国际会议、跨国合作项目、网络舆论等,都体现了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
因此,“遥相呼应”不仅是对一种现象的描述,也蕴含着人们对协作、共鸣和共同目标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