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天人之际】“穷天人之际”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意是探究天地之间的关系,探讨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天道与人事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本文将从字义解析、思想内涵、历史背景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穷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对天地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入研究。它不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古代学者通过对天文、地理、历法等领域的研究,试图理解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知天命”、“顺天时”的目的。
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儒学、道家、阴阳五行学说中都有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史记·太史公自序》 |
原文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字义解析 | “穷”:探究、穷尽;“天人之际”:天地之间、自然与人的关系 |
思想内涵 | 探索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 |
历史背景 | 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提出的治学理念 |
理论来源 | 受儒家、道家及阴阳五行思想影响 |
现实意义 | 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实现和谐发展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学者研究自然与人文关系的重要方向 |
三、结语
“穷天人之际”不仅是古代史学家的治学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