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闾左谪戍渔阳中的闾左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发闾左谪戍渔阳”是一个常见的表述,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描述的是秦朝时期征发百姓戍边的制度。其中,“闾左”一词是理解该句的关键。
一、
“发闾左谪戍渔阳”中的“闾左”是指秦代社会中处于较低阶层的平民,尤其是居住在里巷左侧的普通百姓。由于秦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兵役制度,凡年满一定年龄的男子都需服兵役或劳役。“闾左”通常指的是没有特权、地位较低的百姓,他们往往被优先征调去服役。
“谪戍”意为因罪被贬谪到边地戍守,是一种惩罚性劳役。而“渔阳”则是秦朝时期的一个边郡,位于今天的北京市一带,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因此,“发闾左谪戍渔阳”可以理解为:朝廷征调那些住在里巷左侧的普通百姓,让他们去渔阳戍边。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来源/背景 |
发 | 征调、派遣 | 古代政府对百姓的征召行为 |
闾左 | 居住在里巷左侧的平民,多为无权势的百姓 | 秦代社会阶层划分的一部分 |
谪戍 | 因罪被贬谪到边地戍守 | 秦朝的一种惩罚性劳役制度 |
渔阳 | 地名,秦代边郡,今北京一带 | 重要的军事驻防地 |
三、补充说明
“闾左”这一说法源于秦代的里甲制度。当时,一个村落称为“里”,每里分为“左”“右”两部分,居住在左边的居民被称为“闾左”。这些百姓多为贫苦农民,社会地位较低,常被优先征调服役。
这种制度反映了秦朝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与压迫,也成为了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闾左谪戍渔阳”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揭示了秦代社会结构与统治方式的某些特点。理解“闾左”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