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原文】《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所写的一篇政论文,全文以战国时期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与秦国之间的历史为背景,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强调国家若一味妥协退让,终将走向灭亡。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简练有力,是古代议论文中的典范之作。
一、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之所以被秦国所灭,并非因为其军事力量不如秦国,而是因为它们对秦国采取了“赂秦”的策略,即通过割地求和来换取短暂的和平,结果却加速了自己的灭亡。他批评六国没有团结一致对抗强秦,反而互相猜忌,各自为政,最终导致被秦国各个击破。
苏洵认为,真正有效的策略应是联合抗秦,而不是一味妥协。他提出“不赂者以赂者败”,意思是那些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也因其他国家的贿赂而受到牵连,最终失败。因此,他主张应当以战略眼光看待战争与外交,避免短视行为。
二、原文节选与解析
原文 | 解析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力不足或战术不好,而是因为对秦国采取了贿赂的策略。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向秦国行贿导致自身实力削弱,这是灭亡的根本原因。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
曰:不赂者以赂者败。 | 苏洵回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也是因为其他国家的贿赂而失败。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因为失去了强大的盟友,无法单独保全自己。 |
三、文章结构分析
部分 | 内容要点 | 作用 |
引言 | 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 | 明确文章主旨 |
论证 | 分析“赂秦”的危害,举例说明 | 用历史事实支持观点 |
反驳 | 回应“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质疑 | 增强说服力 |
结论 | 强调联合抗秦的重要性 |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
四、文章意义
《六国论》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苏洵通过六国的历史教训,告诫后人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避免因小失大。这篇文章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应坚持原则,团结一致,而非盲目妥协。
五、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文章标题 | 六国论苏洵原文 |
作者 | 苏洵(北宋) |
主旨 | 六国灭亡在于“赂秦”,应联合抗秦,不可妥协 |
核心观点 | “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败” |
写作手法 |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反问设问 |
现实意义 | 强调团结与战略眼光的重要性 |
如需进一步了解苏洵的其他作品或《六国论》的延伸解读,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