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原文】“茕茕孑立”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向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但“茕茕孑立”这一成语更常见于后世文献中,尤其是《晋书·王戎传》中有:“虽无日月之明,而能自守其志,独行其道,虽处穷困,亦不改其操,可谓‘茕茕孑立’矣。”
一、
“茕茕孑立”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人在孤独、无助的境况下独自一人,没有亲人或朋友相伴。它常用来表达一种悲凉、凄清的情感氛围。
该成语虽然不是直接出自《诗经》,但在古代文学中常被引用,尤其是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处境时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在现代语境中,“茕茕孑立”也常用于文学作品、影视台词或日常表达中,以强调个体的孤独与坚韧。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茕茕孑立 |
出处 | 《晋书·王戎传》(常用出处);《诗经·小雅·庭燎》(引申来源) |
本义 | 形容一个人孤单、无依无靠的状态 |
引申义 | 表达孤独、凄凉、独立自主等情感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诗词、影视、日常表达中,用于描述孤独感 |
情感色彩 | 悲凉、凄清、略带哀婉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描写个人处境或心理状态,如“他茕茕孑立,无人问津” |
相关成语 | 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形影相吊 |
作者/出处 | 非单一出处,多为后世文人引用或引申 |
三、结语
“茕茕孑立”虽源于古文,但因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形象的语言,至今仍广泛使用。它不仅是对现实处境的描绘,也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写照。在当代社会中,这种表达方式依然能够引发人们对孤独、独立和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