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译文与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一篇经典的历史散文,讲述了郑国在危难之际,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国撤军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古代外交的智慧,也体现了个人在历史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
一、文章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形势危急。郑文公派烛之武前往秦营,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如果秦攻郑,只会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并无好处。最终,秦穆公被说服,撤兵回国,晋国也随后撤军,郑国得以保全。
烛之武以理服人,不靠武力,而是通过分析利益关系,使秦穆公意识到攻打郑国并非明智之举,从而达到“退秦师”的目的。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语言的力量和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国无礼,并且在外交上对楚国有二心。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军一定会撤退。”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实在没有能力了。”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郑文公说:“我没能早点重用您,现在情况紧急才来找您,这是我的过错。但郑国灭亡了,您也会受到牵连。” |
烛之武乃入秦师。 | 烛之武于是进入了秦军大营。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派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然后撤军回国。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狐偃请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们到不了今天。”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是不仁;失去盟友,是不明智;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武。 |
吾其还也。”亦去之。 | “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撤军离开了。 |
三、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是一篇生动的历史故事,更是一堂深刻的外交课。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冷静分析局势、善用语言和智慧,往往比武力更能解决问题。烛之武虽年迈,却凭借一席话改变了整个战局,成为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佩的谋士。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作为外交策略和语言艺术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