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纵的意思和典故50】“七擒七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敌方采取反复收服、宽大为怀的策略。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七次擒获与七次释放的故事。
一、意思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七擒七纵 |
拼音 | qī qín qī zòng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含义 | 形容对敌人多次擒获后又多次释放,体现宽容与智慧的策略 |
延伸意义 | 表示对敌人的反复收服、不杀之恩,体现仁政与政治智慧 |
二、典故详解
在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建立后,南方的南中地区(今四川、云南一带)发生叛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率众反抗蜀汉。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面对孟获的多次抵抗,他并没有一味镇压,而是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
据记载,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每次释放后,孟获都表示愿意归顺,最终被彻底感化。这一系列行动不仅稳定了南中地区的局势,也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三、成语演变与影响
方面 | 内容 |
文学影响 | 被后世文人广泛引用,如《三国演义》中对此有详细描写 |
政治象征 | 象征仁政、宽恕与以德服人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对对手的宽容与反复收服的策略 |
四、总结
“七擒七纵”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它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不应只靠武力,而应结合智慧与仁德,达到真正的和平与稳定。这一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 本文内容基于《三国志》及《三国演义》的相关记载整理而成,力求准确还原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