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筝金粟柱】“鸣筝金粟柱”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原句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其中“鸣筝金粟柱”是形容乐器声音清脆、音色美妙,如金粟般细腻。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了李凭弹奏箜篌时的神奇效果,将音乐与神话、自然景象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音乐艺术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夸张的比喻,展现了音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鸣筝金粟柱”这一句形象地描述了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金粟般精致。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高度赞美,也反映了李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诗歌名称 | 《李凭箜篌引》 |
作者 | 李贺(唐代) |
出处 | 原文中有“鸣筝金粟柱”一句 |
主题 | 描写音乐艺术的美感与震撼力 |
艺术手法 | 想象丰富,比喻奇特,语言瑰丽 |
核心意象 | “鸣筝金粟柱”象征乐器音色清脆,如金粟般细腻 |
音乐效果 | 通过音乐引发天地共鸣,展现音乐的神奇力量 |
文学风格 |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神话与自然意象 |
创作背景 | 李贺擅长用奇绝的想象表现事物,此诗是他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
结语:
“鸣筝金粟柱”不仅是对音乐之声的赞美,更是对艺术精神的一种追求。它体现了古人对音乐的热爱与敬畏,也展示了李贺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