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生平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以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闻名于世。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但仕途不顺,一生经历坎坷,最终在贫困中去世。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敬梓生平简要总结:
吴敬梓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诗文。然而,他并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对科举制度持批判态度。他早年家境尚可,但因家族衰落,生活逐渐困顿。晚年寓居南京,靠卖文为生,生活清贫。他创作的《儒林外史》是其代表作,通过描绘各类士人形象,讽刺科举制度和官场腐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吴敬梓生平大事记表
时间 | 事件说明 |
1701年 | 吴敬梓出生,祖籍安徽全椒,出身书香门第 |
1712年 | 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开始独立生活 |
1723年 | 考中秀才,但对科举制度心存不满,不愿应试 |
1730年左右 | 家产耗尽,生活陷入困境,迁居南京 |
1736年 | 开始创作《儒林外史》,历时多年完成 |
1740年 | 《儒林外史》初稿完成,后多次修改 |
1754年 | 在南京病逝,终年53岁,葬于南京郊外 |
吴敬梓的一生虽不显赫,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