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三昧出处于哪里】“得其三昧”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种技艺、学问或艺术的理解达到了精妙的境界。那么,“得其三昧”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出处与释义。
一、
“得其三昧”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人对艺术、文学和哲学的深刻理解与体悟。其中,“三昧”原为佛教术语,意指修行中达到的专注、深入、纯熟的境界。后引申为对某种技艺或学问掌握得非常精深、透彻的状态。
在汉语语境中,“得其三昧”多用于赞美某人在某一领域有极高的造诣,能够把握其精髓所在。例如,画家若能“得其三昧”,则说明他不仅掌握了技法,更理解了作品的内在精神。
虽然“得其三昧”并非出自某一特定典籍,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佛经、道家以及传统文学作品中对“精微”、“真谛”的追求。
二、出处与释义对照表
出处 | 文献/作者 | 内容简述 | 释义 |
《金刚经》 | 佛教经典 | “三昧”作为禅定的一种状态,指心无杂念、专注一境。 | 佛教中指修行达到的专注、清净状态。 |
《庄子》 | 庄周 | 提及“庖丁解牛”等寓言,强调对技艺的熟练掌握。 | 后世引申为对技艺的精通与领悟。 |
《世说新语》 | 刘义庆 | 记载文人雅士对艺术、学问的感悟。 | 引入“得其三昧”表达对艺术的理解与体会。 |
《历代名画记》 | 张彦远 | 谈及绘画技巧与精神境界的关系。 | 强调画家需“得其三昧”方能传神。 |
现代文学 | 多位作家使用 | 如鲁迅、朱自清等文中引用“得其三昧”来形容艺术与思想的深刻性。 | 指对某种艺术、学问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
三、结语
“得其三昧”虽未明确出自某一部经典,但其思想渊源深厚,融合了佛教、道家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微”理念。它不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是对精神境界的升华。在现代语境中,这一词语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学术等领域,象征着一种超越表面、直达本质的深刻理解。